原标题:昔日“国家贫困县”走上“科技彩虹路”
初夏,坐落在黄河北岸的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于楼村,大棚里“彩虹瓜之宝西瓜”已到了收获的时节,浓浓的绿色包裹着一排排架子。
“河南农业大学的‘彩虹西瓜’皮薄汁多,口感脆甜,去年种了株,不够卖,今年种了1株,获得大丰收,预计一棚产量在斤以上,卖得很好,10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台前县于楼村党支部书记于兆武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从“实验室”走向“田野间”
台前县地处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处,过去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年以前,于楼村还是台前县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庄;年开始,河南农业大学开始结对帮扶台前县,农业科技的注入让于楼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学校驻台前县工作组和专家服务团成员进驻于楼村后,立即着手开展实地调研。确立了以优质果蔬为重点,发展高效种植的产业发展模式,努力帮助农民实现‘种对、种好、卖好,争取高收益’的目标。”河南农业大学驻台前县工作组组长赵建中介绍了确立帮扶目标的过程。
村民没干过、没信心,缺资金、缺技术,咋解决?为了尽快打通科技和于楼村的“管道”,年,河南农业大学捐赠49万元建设的两座示范大棚投入使用,并派驻多名专家开展全方位指导。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马长生教授就是进驻专家之一。他对帮扶工作感触颇深,“当时确实遇到不少问题,农业技术落地,开好头是关键。马老师认真调研过当地实际情况后,经过多次研讨,最终确定将彩虹瓜之宝西瓜、美辣一号辣椒等优质高档瓜菜品种引种于楼”。
“我们的西瓜大棚使用豆饼增加肥力,覆盖地膜保持水分。西瓜收获之后,还可以种植芹菜、辣椒、豆角等蔬菜,通过轮作的方式提高大棚经济效益。其中‘美辣一号’就能使种植户每亩多赚元左右。这两年,我们还在当地引入了团队培育的‘青春之歌’‘巧克力’‘卷珠帘’等特色小番茄品种,让农户的种植效益更有保障。”马长生说。
“村里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示范园务工等方式,实现周边村民‘双收益’。一是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可以收到每亩元左右的租金;二是示范园吸收部分村民来打工,又挣了一份工资。”于兆武介绍了于楼村种植合作社的运行模式。
“彩虹瓜”带动“彩虹路”
推广精品瓜蔬大棚种植初期,很多村民由于没有种植经验,都不愿尝试。于兆武为了打消村民们的顾虑,带头开始接触优质品种,认真学习高档蔬菜的管理技术,逐渐成长为种植技术能手。在于兆武的带动下,村民们一个个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
在示范大棚带动下,于楼村瓜果蔬菜产业示范园逐步发展为24个大棚。一座1.8亩的西瓜大棚,因为科技“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创造了每斤10元依然供不应求、每个大棚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的致富佳话。
“近年来,学校对口帮扶于楼村因地制宜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瓜果蔬菜特色现代农业,专家团队全程指导,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于楼村脱贫群众增收。”河南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处长贺德先对前景充满期待,“下一步,学校将继续发挥人才、智力、科技优势,把农大先进科技成果优先在台前县进行转化,扭住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两个关键,助力台前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尽早实现乡村振兴。”
“彩虹瓜之宝西瓜”是河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首创,因其瓜肉瓤色红橙、乳黄相间,纵切剖面似一道美丽的彩虹而得名。而在台前县,形似彩虹的不仅仅是西瓜,更是科技支撑下多姿多彩、靓丽美好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彩虹西瓜甜到人嘴里,科技‘彩虹路’却甜到了人心里。”于兆武笑眯眯地说。(◎周红飞谢东明乔地实习记者孙越谢东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