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风尘,他的背影依然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www.oudihuating.com/

南越王赵佗的背影,穿越过多年的历史风尘,依然清晰地投射在河源乃至岭南的大地上。

赵佗“兴王之地”龙川,是除广州外保存赵佗遗迹最多的地方,赵佗遗迹既是龙川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河源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而挖掘和传承岭南历史文化,赵佗是绕不开的重要历史人物。

南越王的城

龙川佗城,早在年就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缘由即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之一。

龙川佗城

佗城,是多年来东江中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重镇,既是赵佗“兴王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与百越文化融合之地。自赵佗为龙川令在佗城驻军施政至新中国成立前,佗城一直为龙川县治所在地,曾为龙川郡和循州的郡治和州所。

赵佗所筑古城,为方形土城,城垣周长约米。佗城附近出土的秦汉时期古墓葬,墓室均为土坑墓,没有砖室墓,直到隋唐时期才有砖墓。民国廿八年(年)拆除老城墙时,发现“循州城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人们推测,土城改为砖城的年代,当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年前后),城垣周长扩建至米。至明代弘治十八年(年),在老城北面新建一座小城。明嘉靖四十一年(年),为防贼寇,扩建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俱为砖墙,共有6座城门。

史籍上多有龙川“尉佗城”“龙川故城”的记载,宋《舆地纪胜》引《循阳志》云:“宋绍兴十五年,知州韩京迁于城东,即尉佗城之故基”“赵佗为龙川令时,筑城居之,遗址犹存”“龙川故城在循州治西三十步”(循州治所在今佗城镇政府右侧一带)。

今日佗城,仍保留着赵佗故宅遗址,与越王井近在咫尺。韦昌明《越井记》所记“南越王赵佗氏,昔令龙川时,建治于嶅湖之东”,龙川旧志亦有记载,赵佗遗址,有台有井,“按为赵佗为县令的龙川旧宅”。清王永熙《重浚越王井记》亦记述说:“光孝寺,秦赵佗令龙川故署地也。”年,县令胡一鸿也说,“志纪治西之光孝寺,即王故宫。”

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在此期间,赵佗故宅这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老旧房子,曾多次被改作他用。宋代改为光孝寺,明、清多次重修,清同治年曾改为万寿宫。到了民国年间,赵佗故居又用作了龙川一中校舍,后来部分被改建作民宅,年又成为仓库。

有专家认为,赵佗故宅遗址对研究南越王赵佗在龙川的活动轨迹具有重要的价值。

年起,这座古老的小城改名为“佗城”。在广东,除了龙川县有赵佗城,还有广州的赵佗城、乐昌泷口的赵佗城,但以龙川赵佗城为最早。

赵佗南下大军的一部分,以及随后多年里陆续从中原、闽赣及本省各处迁来佗城的移民,留在了这座位于东江之滨的小城里,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近年对佗城镇调查统计数据显示,4.1万人的佗城镇拥有姓氏个,其中该镇多人口的佗城村竟有个姓氏,远远超过了我国此前在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宁村发现的87个姓氏。

这口井,多岁了!

在南越王庙不远处的一条小巷进去,就可见到这口多岁,在《全唐文》中有记载的古井。越王井位于佗城中山街,是赵佗任龙川县令时开掘的汲水井,井身圆形,直径1.2米,深11.3米,青砖构筑,井口平面六角形。因赵佗后来成为南越王,故后人称之为“越王井”。像这样有着多年历史的古井,在岭南或全国都十分罕见。年,该井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定为“河源市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僖宗乾符五年(年)农历十月的一个吉日,翰林学士韦昌明饱蘸浓墨,在一张素笺上疾书:“南越王赵佗氏,昔令龙川时,建治于嶅湖之东,阻山带河,四面平旷……”他正在写作《越井记》。

接着,韦昌明笔锋一转,谈及越王井:“由秦距今,八百七十余年矣,其迹如新。”由唐距今,又是多年过去了。在韦昌明所处的年代,越王井“泉源出自嶅山,泉极清冽,味甘而香”;在清代,又被重新浚通过几回。进入20世纪,越王井一度荒废,长期被附近居民的柴草所掩盖,甚至差点被填埋。近年来佗城政府加大了对越王井的保护力度,修起了台基,并加盖了铁栅覆于井口。从纵横交错的铁栅往井里看,井水倒映着窥探者的投影。

乍看此井毫无特别之处,但它却是一个有着多年历史的古井。当年,它曾给予赵佗和他的人马、佗城百姓以生命之泉的滋养,使他们有了足够的精力去发展生产、传播文明。此后,这口井一直为佗城百姓提供甘泉。

如今,古井已不再承担供水任务,作为一个现存的稀有的秦代古井,现在只与赵佗故居遗址默默对望,见证着当年这里的金戈铁马、风云叱咤和寻常故事、悲欢离合。

后人为赵佗建庙

广东南越王庙有两个,一在广州,一在龙川。民国廿四年六月,时任龙川县县长张蔚文所著的《南越庙祀典序》曰:“考广东通志,南越王庙有二,一在广州南海庙北,一在龙川县署之右。而龙川祀南越王实始于唐代,志称故宅,在县治西。”宋时罗定曾有越王庙。

龙川南越王庙中的赵佗雕像

位于佗城中山街的南越王庙,庙门并不高大显赫,与赵佗的卓著功勋相比,似乎有些寒碜。南越王庙又称越王庙,位于佗城中山街,是后人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而建,首建时间已无从查考。清代乾隆年间重修南越王祠时,因南为街市北为县监,受地理条件限制,知县胡一鸿听从乡绅建议,只能尽量扩建,并改祠为庙。

南越王庙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据《龙川县志》记载,越王庙分别于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年)和乾隆四十五年(年)两次重修和改建,年又曾维修过。现在,庙门横匾仍是胡一鸿题写的“南越王庙”四个楷体大字。胡一鸿是江苏淮阴人,在清乾隆三十七年(年)任龙川知县。当时,南越王祠就在府衙旁边,每逢吉日,他便在早晨前往拜谒。

南越王庙里的那尊赵佗铜像,双手分置膝上,巍然端坐,凝神前望。当年,站在嶅湖东面的赵佗,亦曾这般雄视周边。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青年将领赵佗,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命令挥师岭南,并就任大秦帝国首任龙川令,以“和辑百越”的政策,与当地土著一起建城治县、开荒垦田,使这片较早有人类活动的岭南大地第一次大规模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陶冶。踌躇满志的秦朝青年,在这片土地上政绩卓著地待了6年(一说13年,其余在军中度过)。

有时候,纪念需要一种形式,或说一种仪式。占地平方米的南越王庙,香火旺盛。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赵佗的怀念。

南粤先贤馆首位先贤为赵佗年,历经30余年才筹建成功的南粤先贤馆开馆,首位先贤就是赵佗。在雄浑的鼓声中,赵佗青铜铸像坐于辇车之上,手捧稻穗。广州简称“穗”,传说古时某年灾荒,有5位彩衣仙人骑着不同毛色口衔稻穗的仙羊降临广州,将稻穗赠送给了广州人后,仙人腾空而去,留下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了广州山坡。这是神话传说,而事实上,赵佗建立南越国后,大力推广中原先进的农耕经验,使南越国人生产效率有了极大提升,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这座乘辇入城、手捧麦穗的赵佗雕像,出自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陈克,寓意这位南越国创建者为南粤带来南北方文明的融合以及地方安定与富足。

展厅墙上,还展示有很多连环画,讲述赵佗的故事。据悉,南粤先贤馆用地面积上万平方米,主题场馆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包括展览区域及游客互动区、文创产品展销区和学术报告厅等配套服务功能区。其中,南粤先贤基本陈列区,通过件文物、幅图片、66件资料、59项艺术创作、40项多媒体互动装置,生动形象地展示从秦汉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56位南粤先贤的风采。

在河北石家庄市新华区,也建有赵佗公园、赵佗纪念馆,以纪念这位石家庄历史名人赵佗。

关于赵佗的剧

多年来,广东出品过不少有关南越国和南越王赵佗的影视、话剧作品,反映那个波澜壮阔的时期。年6月,广州话剧团推出大型精品话剧《南越王》,讲述了公元前年赵佗创立“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的故事。从30岁到岁,南越王赵佗用70多年独特的生命历程书写了整个南越历史。通过一个人的故事展现了一座城的历史,表现了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历史进程与生命纷繁交融所呈现的瑰美与绚烂。作品创作阵容强大,导演王筱頔乃广州话剧团团长、戏剧“文华奖”及话剧“金狮奖”得主;编剧是陈京松、金敬迈,前者是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创作研究室主任、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后者曾用28天的时间写出长篇小说《欧阳海之歌》,被誉为“新中国革命文学的一个里程碑”;饰演南越王赵佗的张页川,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话剧《南越宫词》海报。资料图片

话剧《南越王》是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典藏精品剧目,于年首演,曾荣获-年度话剧金狮奖优秀剧目、中国话剧周年诞辰暨第五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获奖作品等奖项。

粤剧电影《南越宫词》于年公映,根据同名粤剧改编,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播电视台、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该电影主要角色由欧凯明、李嘉宜饰演,在北京中影基地采用超高清技术拍摄,再现南越王宫、地宫、御花园、山寨等核心场景,辅以虚拟的场景,展现出巍峨瑰丽的宫殿群和神奇浪漫的南越古国风情,表达了“共生需要和解,和解才能共生”的主旋律,南越创造的这一段历史背后,反映了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睦邻发展、永续和平的主题。该电影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奖。

另外,关于赵佗的电视剧也有制作过,如由张多福、周赞韬导演,吕良伟、宁静、唐国强、王刚、赵丽颖等知名演员拍摄的历史古装剧《南越王》,据闻已于数年前完成,共有50集,每集片长45分钟,豆瓣显示上映时间为年。

南越国疆域曾包括过今越南,越南也曾拍摄过电影《赵佗和安阳王》来述说这段故事与相关传说。

越王山的传说

相传江东新区越王山是因西汉南越武王赵佗登高面壁铭志称王而得名。现在的越王山上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门、打铁场、马仔洞、一线天、三线天、越王谷、风隆洞、越王榻等景点。在这些胜景当中,遥想南越王传奇,所触所感,便带了思古之幽情。因为流传着南越王赵佗的传说,山下总服务台门口,立了一尊虬眉凝目的赵佗雕像。

位于江东新区的越王山中有处山石外形酷似人头,有人称神似赵佗。凌丽摄

邑人传说,赵佗坐船从东江南下番禺时,路经此山,他手搭凉棚细看,只见最大的一座石山拔地而起(此石又称越王石),巍峨挺拔,四围小山簇拥,如同忠心耿耿的护卫。赵佗大喜,便带着人前往登山。走累后,他在一块平坦的石榻上卧下,稍事休息。后人便称此石为“越王榻”。

在一道峭壁之下,赵佗一览众山小,胸中豪气纵横。他转身面壁,对天下大势作了一番分析,决定了他日后到南海郡尉任上后的所为。公元前年,接任南海郡尉的赵佗立即让横浦、阳山、湟溪三关守军赶紧卡断秦朝新修的通往岭南各地的通道,阻断五岭以外的各路诸侯进犯,拥兵自守,让从战火中走出不久的岭南地区得以休养生息,继续推行“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等政策。

公元前年,秦亡,天下大乱。地处南海郡周边的桂林、象郡也趁乱建国立王,给南海郡的稳定带来很大威胁。赵佗迅速“击并桂林、象郡”,岭南三郡并为一体。南越国建国后,赵佗自称南越武王。岭南地区从此人口、经济、文化都有了大发展。

清光绪三十三年张善初所著的《博古西窗录》钞本中,有赖春航题越王石八首,其中一首讲到南越王赵佗,有诗云:“倦游馀兴尚翩翩,草色迷离带晓烟。不管汉王驰檄至,霸图雄据总年年。”

赵佗的“背影”

年1月10日,河源建市20周年庆典大会提出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后,河源日报社立即组织开展“河源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河源是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大型系列报道,并参与了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客家古邑文化行”系列报道,引起了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