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记者陈晓婉
12月16日,山东第三次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成果对外发布,亮出了山东国土资源“家底”。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等主要地类数据均条分缕析“登记在册”。“查清家底”固然重要,接下来,“用好成果”也应是重头。
国土调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全面及时准确掌握国土利用状况和资源家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进入新发展阶段,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化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等也都对国土调查数据提出了更高要求。
适应这些变化和要求,“三调”将以往的“土地调查”调整为“国土调查”。一字之差,理念与内涵的变化却十分深刻。
从山东“三调”成果看,“三调”查清了各类国土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和边界,统一了陆海分界、明晰了林草分类标准、细化了城镇村建设用地分类,并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还把耕地变为其他农用地的情况按恢复耕种的难易程度进行了区分和标注……这些调整和改变,为山东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监管、“多规合一”的实现等夯实了基础,也为有效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的管制,更好优化国土开发的格局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从更大意义上来说,“三调”成果的发布为山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提供了基本依据,将对山东迈向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和意义。
与此同时,对照这份调查报告,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山东在土地利用状况上存在的问题,并应在成果应用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而从“查清家底”到“用好成果”,耕地保护、生态建设、节约集约将是关键词。
先看耕地保护。“三调”结果显示,山东耕地减少.63万亩。数字变化背后,凸显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带来的双重用地压力,但无论如何都要始终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守牢耕地的红线。比方说,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三调”成果为基数和底图,严格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严格用途管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等。
再来看生态建设。“三调”结果显示,山东生态功能较强的林地、草地、湿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等合计净增加.90万亩,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三调”也发现了不符合自然地理格局的土地利用方式,这些需要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逐步进行调整。
最后看节约集约。“三调”结果显示,山东建设用地的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用地需求基本适应,但仍存在粗放利用的问题,需要用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高用地效率,而这也正是山东今后推动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的着力点。
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工业大省,山东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所带来的土地供需矛盾,在未来还将持续存在,高效、合理、科学应用“三调”成果对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加强“三调”成果的共享应用,把“三调”成果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的统一基数、统一底图,将为山东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极大助力。
由此来看,“三调”成果的公布不是终点,而是开启“三调”成果应用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