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郭立亮通讯员杨丁香
就业机会多,收入来源广;一出家门,就进厂门,实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
近年来,湖南出台以脱贫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十条政策”,探索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已建设“扶贫车间”多个,全省30余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就近就业,稳定增收。
10月22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茫海洲村的雨衣厂,工人正加紧赶制出口韩国的雨衣,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村民上班自由方便,家里有事就走了,有时间就来做事赚钱。我们厂现在5个村建立了‘扶贫车间’,让越来越多的乡亲走上了增收脱贫致富的道路。”谈及企业助力脱贫,雨衣厂厂长黄忠林颇为自豪。
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一直是许多贫困户难以脱贫的重要原因。江华瑶族自治县近年因地制宜“造血”,探索出“规模企业进园区、小微企业进乡村、农业产业进基地、旅游产业进全域”的产业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已引进和培育“扶贫车间”小微企业家,总投资7.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2万余个,已安置1.1万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群众多人,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
“把‘扶贫车间’开到家门口,就业一个,脱贫一个,带动一群。让愿意做事的贫困村民都有事可做,让留守老人和儿童有了家的温馨。”对于“扶贫车间”的效果,江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罗建华一语“点睛”。该县的“扶贫车间”生产涵盖了电子、塑料包装、皮具、铝制品、木材加工、农产品加工、食用菌、制香、服装及鞋业等行业。利用家厂结合的方式,把生产工序化整为零,送车间到村、送岗位到户、送技能到人,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扶贫车间”的创建,不仅解决了群众就业难、增收难、顾家难,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用工贵、发展难;不仅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也推动了人才、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激活了闲置的资源,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10月24日,涛圩镇制香产业园鑫禄福香厂,工人在晾晒制作好的成品香和制香材料。该厂有贫困户15人,主要为包香工人。他们按件计酬,月均收入多元。
10月22日,江华瑶族自治县经开区明意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人,在“扶贫车间”就业的残疾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有26人。
10月22日,沱江镇茫海洲雨衣厂“扶贫车间”,贫困村民何艾亭在加工雨衣,放学后的女儿和同学在一旁学习。
10月23日下午,水口镇水库移民安置小区,59岁的盲人贫困户张秋香在家里做发卡,同时照顾3岁多的外孙。靠做发卡每个月能赚多元,她很乐观很知足。
10月23日,大圩镇崇江小区东源电子厂车间。“楼上住家,楼下就业。”该镇利用安置点一楼架空层,引进多家电子厂、服装厂和制鞋厂的生产车间,解决了多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
10月23日,君贤皮具厂皮具生产车间,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再生在加工皮具,每月能拿元工资。
10月24日,涛圩镇绿瑶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扶贫车间”,残疾人李亚妹在食用菌接种车间忙碌。该车间带动了当地10多个贫困村民脱贫。
10月24日,沱江镇四联移民搬迁安置区,“扶贫车间”就开在家门口,解决了安置区上百名贫困人员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