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河源全市合力探路打根

如何规范治疗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379.html

■河源市一些乡村通过发展长效产业等措施,进一步推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图为东源县蓝口镇老埔场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宣传标语。

■为了发展扶贫产业,河源五年来已投进了16.13亿元,实现了“县区有产业园、镇村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的目标。图为河源市东源县船塘镇老围村的蔬菜基地。

■农旅产业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被评为广东省“十大美丽乡村”的河源市东源县康禾镇仙坑村建立了研学基地,每个月接待到多名师生。农户将自己闲置的房子拿出来做民宿,收入得到了保障。

河源市扶贫工作局局长钟志坚

河源市东源县扶贫工作局局长邱易生

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副镇长吕建标

据实情出实招见实效,先行先试——

在年12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如何推进“有效衔接”?新快报记者日前采访发现,河源市在不遗余力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成果的基础上,已先行先试,由扶贫工作局牵头,集全市各大相关部门之力,率先制定了《河源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的很多内容已在河源市东源县稳步试验推进,特别是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建立资金池防止返贫等方面,一些地方已经铺开,并有了成熟的做法。

河源市扶贫工作局局长钟志坚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目前仍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执行的过程中,允许试探,但要把握“精准”的要义,关键是“有效”。东源是一块试验田,在试验有效的情况下,模式优化后将在全市推广。

据实情、出实招、见实效,这就是探路中的河源模式。

不搞“急刹车”

脱贫攻坚好经验好做法延续到乡村振兴

日前,由河源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实施方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精准”要义,稳妥有序平稳过渡。年以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过渡期内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不搞“急刹车”,推动政策举措从临时性、特惠性向常态性、普惠性转变。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先行先试,久久为功,逐步完成衔接。

脱贫攻坚要讲精准,乡村振兴为何也要讲精准?钟志坚表示,脱贫攻坚也好,乡村振兴也好,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实在、精准,要具有可操作性,对群众要好。所以实施方案的第一条原则,就提出了把握“精准”要义。

为什么强调要“稳妥有序平稳过渡”,不搞急刹车?“我跟起草组的同志反复强调,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并非取代的作用,而是有效的衔接,脱贫攻坚取得的一些好成果、好经验、好做法,要延续到乡村振兴里去。”钟志坚说。

对于这点,河源市东源县扶贫工作局局长邱易生有类似的看法,在他看来,讲有效衔接,最终还是要回到脱贫攻坚,做实做好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就是最好的乡村振兴衔接。

细化每条衔接措施

激励农村人口从出去“闯”到回乡“创”

新快报记者翻阅实施方案发现,河源市提出了六大有效衔接措施,包括机制保障、规划保障、政策保障、资源保障、队伍保障以及设施保障。

而每一项保障衔接措施下面,又列明了一个个详细的可操作方案。比如做好机制保障衔接这一项,就详细列出了三个指引:延续行之有效的组织体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总结借鉴脱贫攻坚考核评价机制。

在做好资源保障衔接方面,特别提到要持续加大投入。从年起(暂定先实施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对在河源市内依法合规经营、建立稳定的带贫益贫机制、具有明显带贫成效的消费扶贫示范企业进行奖补。

在做好队伍保障方面,明确提出,扶贫队伍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队伍、强化人才培养、扎实推进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鼓励人口资源回流。对于扶贫队伍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队伍,钟志坚表示,目前还没有时间表,将根据脱贫攻坚情况和中央、省市的统一部署实现无缝对接。

农村要振兴,关键是人才。在鼓励人口资源回流方面,实施方案有了非常详细的措施,即出台鼓励有意愿人员回归农村的激励政策,从发展前景、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激励农村人口从出去“闯”到回乡“创”,努力搭建各类农村创业创新平台,真正让农村成为创业发展的乐土,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农民。

农村要实现振兴,没有设施保障也行不通。为此,实施方案提出了一些有预见性、实用性的措施。其中提到要稳步推进农村重点区域5G网络建设,年底前实现主要城区及重点镇街、村居区域5G网络连续覆盖。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推动县域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农村产品上行体系、物流配送体系等与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融合等。

“摸着石头过河”

允许试探关键是要“有效”

钟志坚表示,实施方案的制定离不开河源市委、市政府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

几年来,河源把脱贫攻坚当作头号工程、首要任务来抓,特别是市委书记丁红都基本上每个星期都会到镇、村调研。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丁红都作了不少具体的指示。

为了推动实施方案的落地,河源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推进全市衔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及工作衔接、政策衔接、规划衔接、保障衔接四个专班。实施方案由河源市扶贫工作局牵头,联合农业农村局、国土局、发改局、财政局等各部门,经过多轮调研才制定而成。“在制定实施方案的过程中,我们强调各部门要有精准的、实实在在的措施,每一条措施都要可以实施,都能落地。”他说,为了制定实施方案,先后进行了七八次调研,反反复复征求过好几次意见。“实施方案的每一项举措,都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由各部门自己提出来、能把握的、能落地的可行性方案。”

由于没有先例,钟志坚坦言推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试探,但关键是一定要有效。目前,已在东源县试点,待行之有效后再在全市推广。

东源实施方案

财政支持建立资金池力保群众不返贫

东源县委、县政府率先出台了《东源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下称“东源实施方案”)。作为全市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试点,东源实施方案提出了很多可具操作性的措施。其中一大亮点是建立防止返贫“资金池”。

“(群众)不返贫,最关键的是要有预防返贫的举措,要有资金的保证,返贫是正常的,但是我们怎么来帮?如果没有资金,什么事都干不成。”邱易生表示,有了后续帮扶资金池,对于有返贫风险的农户,就能提前介入去帮他们。防返贫不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而是对全县所有农户,因灾因祸因病或者其他原因出现返贫风险的,通过帮扶,就让他们不会致贫或返贫了。

对此,东源实施方案在资金上给了“定心丸”:“资金池”资金来源列入财政年度预算保障,自-年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15%的资金注入资金池(初始资金规模不低于0万元)。镇、村(50个省定贫困村)级可结合本地实际,通过自筹、社会捐赠、产业项目收益、帮扶单位筹措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入资金池。邱易生表示,通过县、镇、村三级的资金池,将能全面有效地对预防返贫致贫发挥作用。

而对于资金池的使用,东源实施方案提出,要规范用于全县产业发展和有返贫、致贫风险重点困难群体的产业、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临时救助等项目。这方面,邱易生特别提到资金池可用于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对脱贫致富带头人或通过自身发展增收较明显的农户将实行奖励。

要预防返贫,动态监测也非常重要。为此,东源实施方案提出加强对“两易”对象(脱贫易返贫和边缘易致贫)的监测。同时明确了“两易”监测的范围:脱贫易返贫对象主要监测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上年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万元、产业、就业稳定性等情况;边缘易致贫对象主要监测因病、因残、因灾、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引发刚性支出明显超过上年度收入和收入大幅缩减的农村家庭情况。

此外,东源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做优增收发展渠道”“健全扶贫项目运维管护机制”“完善扶志扶智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

“在起草这个文件时,我们要求能做的就写进去,做不了的,写了也没意义。”对于东源实施方案,邱易生表示,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要实实在在,只是说解决不了问题,能干才能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坚持的理念。”他说。

特写

“产业就业是群众收入的稳定之基”

河源通过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根基

在钟志坚和邱易生看来,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还是要振兴产业,促进就业。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关键是群众要有收入,收入的来源,一个是产业,一个是就业,这是收入的稳定之基。”钟志坚说,为了发展扶贫产业,河源五年来已投进了16.13亿元,实施到村、到户扶贫产业项目14.43万个,打造市级以上现代产业园11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个、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实现了“县区有产业园、镇村有产业基地、户有产业项目”的目标,带动贫困户2万户、7.99万人,为脱贫奔康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邱易生也认为,推动有效衔接,就要大力推动长效产业发展,产业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就是最好的乡村振兴衔接。他表示,没市场、没技术、没资金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怎样做好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

为了发展好产业,促进农户增收,东源县提出大力做强传统产业,做优现代产业的战略。目前,东源县已种植了20多万亩板栗、约6万亩的茶叶,传统产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年,东源又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战略,引进高附加值的蓝莓产业,把生产、加工、销售整个链条都引进来。目前,东源已种植蓝莓六七千亩,计划种植两万亩。技术、资金、市场的问题都解决了,不但有了生产基地,还有加工企业,可以做成蓝莓果汁、蓝莓酒、蓝莓干等高附加值的产品,以后还要发展蓝莓观光旅游采摘,蓝莓产业整个生产链都发展起来了,就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可持续的作用实现产业兴旺。

农旅产业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东源县率先在康禾镇仙坑村实施河源唯一一个研学基地,每个月接待到多名来自河源、东莞、深圳等地的师生。农户将自己闲置的房子拿出来做民宿,一个家庭多的每天可接待十几名学生,学生的吃住、体验农耕,都要消费,农户的收入得到了保障。

邱易生认为,工资性收入是最好的增收渠道。为了推动就业,东源县人社部门每年都会到县工业园区企业去搜集工作岗位,对口帮扶的深圳市盐田区每年也会提供深圳方面的工作岗位。有了岗位,县扶贫工作局会联合人社部门到各镇去宣传,鼓励当地群众根据需求和特长去对接就业。

而对于那些为了照顾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则鼓励他们到乡镇内企业就近就业。特别是对劳动力较弱又没有文化的贫困人口,会在镇或村内为他们安排河工、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以确保他们都有工资性收入。对于就近就业和公益岗位,东源还采取了一些稳岗奖补措施。如贫困户做够半年以上,每个月就能得到元的奖励,以此鼓励他们长期做下去。

一条村预防返贫资金池高达万元

东源县已有乡镇严密监测易返贫群众,及时提供资助

对于河源市、东源县提出的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特别是建立资金池防止返贫措施,进行得如何了?日前,新快报记者到东源县蓝口镇、东源县柳城镇黄洞村进行了走访。

东源县蓝口镇副镇长吕建标告诉新快报记者,预防返贫的“资金池”,其实早在两年前就建立起来了,主要用于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的帮扶。两年前,蓝口镇成立了扶贫资金促进会,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企业和乡贤的捐赠,尤其是每年镇里的“6·30”扶贫济困社会捐赠资金,镇里机关干部也捐了一部分。运作两年来,已对镇里的贫困人口帮扶了十几万元。

对于资金池,吕建标说,镇里也会指导村一级壮大集体经济,如果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资金池,遇到因病因学,确实有困难的,就可以在村一级进行及时救助。确实比较困难的,可以由村里报上来,扶贫资金促进会再给一定的补助。

比如,蓝口镇大围村有一户贫困家庭,家里有四个孩子在读书,丈夫身体不好,算弱劳动能力,妻子打零工,此外还有个70多岁的父亲没有了劳动力,对于这样的家庭,镇里这两年就动用促进会的扶贫资金进行了帮扶。

提到对易返贫人员的监测,吕建标说,蓝口镇有了比较好的做法,那就是通过各村的网格员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有“两易”人员,就动态报告上来,进行及时帮扶。

说到资金池,目前做得比较成熟的,要算东源县柳城镇黄洞村。

省定贫困村黄洞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69人,由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对口帮扶。黄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友良介绍说,村里的资金池由多方面构成,最大的一笔来自于扶贫慈善信托。帮扶单位在年、年先后累计投入资金万元,设立扶贫慈善信托,通过稳健、高效的投资管理,在实现本金存续的同时,以慈善信托投资获取的收益用于黄洞村的脱贫攻坚项目、优抚救助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等方面捐助。目前,慈善信托每年可以为黄洞村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益,同时根据协议,紧急时还能立即拿回50万元本金用于帮扶。

而经过这几年的帮扶,黄洞村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了55万元,也可以拿出部分资金放进资金池里,再加上社会捐助等,日常可确保资金池的总量不低于万元。

张友良告诉新快报记者,资金池帮扶的对象并不局限于动态的贫困户22户69人,预防返贫措施是覆盖全村1多名村民的。一旦有村民出现因灾因病或者农业失收等情况,导致滑入返贫的边缘,资金池都能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帮助。

“由于没有先例,推进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摸着石头过河’,允许试探,但关键是一定要有效。”

——河源市扶贫工作局局长钟志坚

“在起草这个文件(东源实施方案)时,我们要求能做的就写进去,做不了的,写了也没意义。”

——河源市东源县扶贫工作局局长邱易生

“如果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资金池,遇到因病因学,确实有困难的,就可以在村一级进行及时救助。确实比较困难的,可以由村里报上来,扶贫资金促进会再给一定的补助。”

——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副镇长吕建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