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康禾水亘古流淌,古朴的八角楼、神秘的四角楼历经沧桑。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仙坑村如今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硬底化道路实现通车、老屋换了新颜、村民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了,曾经的广东省级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
类似仙坑村的蝶变,正在深圳市盐田区结对帮扶、对口扶贫协作的乡村发生。
从河源市东源县到百色市凌云县,从漳溪畲族乡到百色市乐业县,百亩农田发展成了现代产业园,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盐田广大扶贫干部正带领当地群众同时间赛跑、与贫困决战,展现出昂扬奋进的向上力量。
自盐田区开展结对帮扶、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以来,河源市东源县21个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贫困人口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贫困村全部达到“十项”出列指标。年底经广东省河源市扶贫工作考核,盐田区结对帮扶东源县2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脱贫率达到%;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实现48个贫困村、5.86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7.73%降至1.8%;凌云县实现49个贫困村、4.75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1.9%降至1.6%。凌云县在年底已实现脱贫摘帽,并于今年5月9日宣布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山海相连,共奔小康。在脱贫攻坚、对口协作的征途上,盐田区以绣花功夫诠释精准扶贫内涵,努力交出高质量的扶贫答卷。
产业帮扶
“火锅”铺就脱贫路
从盐田区出发,向北偏东方向驱车公里,经过3个半小时的车程,才能到达山林起伏、苍翠欲滴的河源市东源县。
在东源县船塘镇主固村,今年一场产业转产让第一书记陈晓光印象深刻。年底,主固村成立肉蛇养殖专业合作社,两年多来为贫困户带来可观收益。但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野生动物养殖业需要完成退出处置。陈晓光说,“大家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都有点慌,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
在做好各方工作后,村里迅速关停蛇场,合理补偿损失。同时,马不停蹄开展实地调研,征求群众意见后,确定发展腐竹加工和秀珍菇栽培两个新产业。
朱华锋原本是主固村肉蛇养殖户,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开始干起腐竹加工。短短3个月内,一座绿色现代化腐竹加工作坊拔地而起。走进加工作坊,一股浓郁的豆香伴随着热气扑面而来。炉子上方的栅格里盛着满满的豆浆。一条条腐竹被迅速从栅格里捞出,整齐地挂在装着纱窗的晾晒房里。“现在我们生产的腐竹在河源市内都不够卖的。”朱华锋说。
秀珍菇种植业也是该村转产产业之一,为了更好更优发展该产业,主固村不仅请来有经验的师傅搭建起8个大棚,还赴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参观菌种研发实验室、菌包机械化生产、无菌接种流水线、恒温恒湿养菌室等现代化基础设施,并接连走访种植户,听取他们栽培管理食用菌的经验。
“我们直接从合作的技术公司购买已经接种好的菌棒,贫困户只需投入劳动力进行适时喷水和采摘,大大降低了技术风险。”这种专业公司负责上游技术支持、贫困户负责中间管理和劳动、村集体负责下游销售的方式,市场化程度更高,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在专业的技术支持下,我们购买的菌棒每斤产量大约是其他村的2倍,按照市场批发价5—8元/斤计算,主固村秀珍菇项目年产值预计为万元。”陈晓光说。
目前,主固村共有3个扶贫产业项目,分别是米厂、腐竹厂和秀珍菇栽培基地。“这三个项目,被村民统称为‘火锅产业’。”陈晓光说。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绿了山头,鼓了腰包,这样喜人的一幕同样发生在广西百色市凌云县。
凌云县双达村油茶示范基地,连绵起伏的油茶林绿浪翻滚。村里杨国峰等10多名村民和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林子里除草、浇水、施肥。“年,基地收获了油茶果万公斤,光产值就达到0万元。”谈起去年的大丰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促进当地产业发展,让贫困人口“两不愁”,盐田区因地制宜大力支持凌云县坚持“扶贫+旅游”模式带动经济发展,做大做强“三张叶子一只鸡”(茶叶、油茶、桑叶、乌鸡)等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绿色产业,扶贫协作工作取得了显著实效。
以桑蚕产业为例,年至年,盐田区投入资金万元,在凌云县各乡镇建成间总面积3.56万平方米标准大蚕房。截至目前,全县桑园总面积达8.1万亩,去年销售鲜茧9.28万担,产值2亿多元,带动贫困户养蚕户人,人均收入元。
盐田区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让农村群众找到脱贫增收的“钥匙”。
美丽乡村
扮靓颜值人气旺
东源县康禾镇北部,坐落着历经四百多年风雨的仙坑村。稻田如镜遥映青山,白墙黛瓦古韵犹存。前邻康禾水,背枕仙峰,一幅宁静祥和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在眼前。
慕名而来的深圳游客朱女士,在康禾镇外嫁女陈惠珍的陪同下,参观了建于清朝乾隆庚子年、占地面积平方米的八角楼,被仙坑村外在“颜值”和内里文化所深深折服。
近几年,仙坑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硬底化道路实现通车、老屋换了新颜。很难想象,在盐田区结对帮扶前,这里曾经因为交通闭塞,土里刨食的贫穷成为了仙坑的“底色”。
通过盐田区牵线,“万企帮万村”的春风吹了进来。这个保存有20多幢清代客家方形围屋的古村落,进入了深圳万科集团的视野,首期万元的“大手笔”援建资金迅速落实到仙坑村。施工方遵循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将建筑、文化、历史融于当地,赋予它新的历史活力。其中修缮难度最大的,还是遗址早已坍塌的登云书院。在进行了考古式挖掘后,施工队根据村里老人凭记忆画出的遗迹图重新复建,终于延续了仙坑村年的文脉。恍惚间,那个曾文风鼎盛、云集四乡学子的学塾,似乎又传出了琅琅书声,响彻乡野……
依托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年,仙坑村以中小学生乡村实践和体验农村生活为切入点,做起了乡村旅游这篇大文章。“目前,我们正计划以‘下乡三农体验’为依托,在已有的古建筑为主体的参观基础之上,整合乡村闲置农田,开发成学生农趣体验基地,进一步增加学生在乡村的体验感。”仙坑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刘启煜说。
年,仙坑村接待来自珠三角的学生共计余人次,带动农户68户,实现户均增收2万余元。“仙坑人气越来越旺,旅游品牌越来越响,村民有收益,说明‘乡村旅游’项目是有生命力的。”刘启煜说。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美化村庄外观,更重要的是提升村民对保护家乡自然资源的意识。拥有丰富物产资源和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东源县玉湖村,成了乡村垃圾分类的先行探路者。去年,玉湖村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并召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动员会,初步探索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工作机制。
“玉湖村村内共有余户居民,散落在国道两旁,较其他村落更为疏散,且现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所有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需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村落分布,让我们村成为启动河源市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项目工作的一块良好试验田。”玉湖村驻村第一书记刘运泉说。
“和盐田区进行垃圾分类的方式不一样,我们只对村民投放至公用分类垃圾桶的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进行分类处理,并在村内设置50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每个投放点设一名管理员进行指导。”刘运泉介绍,年,在盐田区城管局的支持下,玉湖村投入65.68万元提升人居环境。
“通过垃圾分类,我们教化了人心。村民劲往一处使,共同谋发展。”刘运泉说。
民生福祉
扶智健体齐并进
“扶贫先扶智,扶贫不仅仅是对经济上的帮扶,也是对教育的帮扶。”今年的春节假期对于盐田教师邹铭来说,非同寻常:时间短,任务重。从去年5月份开始,他从盐田区田心小学的一名教师“摇身一变”成了河源市船塘镇老围村的一名扶贫干部,同时兼任该镇两所小学的挂职副校长。
疫情当前,邹铭放弃休假提前回村,部署村里和学校的疫情防控工作,以及学生的网课辅导工作。
作为教育系统的驻村扶贫干部,邹铭将东源县教育局发放的有关课程资源和盐田区的一些名师微课巧妙结合,满足学生在家学习的需求。“以这些正规渠道的网课为主,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主要是‘三不’原则:不提前上新课,不提前发放学习资料,不提前布置学生做新的作业。”邹铭介绍,他之前是盐田区田心小学的语文教师,会把盐田区的一些优质课程资源借过来发送给学生们使用。
“来村里扶贫以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差异和教育的差异。”从去年国庆节后一直到寒假前,邹铭每周二、周三晚上都会在船塘镇综合文化站开设公益性作文课,希望能为孩子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贡献一点力量。邹铭说,作为一名教育行业工作者,他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学科特长,在教育上进行精准帮扶。他说,待疫情结束,公益性作文课他还会继续开设下去。
除了教育,盐田区在医疗基础建设方面也开展帮扶行动。广西百色市乐业县同乐镇武称村卫生院的变化,就是一个缩影。
一张办公桌上摆放着电脑主机、高拍仪、摄像头等设备,桌子上方2台显示器连接电脑,医院与村卫生室联系的界面,这就是贫困村里的“远程诊疗室”。武称村卫生院医生朱治强说:“有了这个系统就可以实现村民小病不出村。”
武称村距离县城约一小时车程,是乐业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有限,满足不了基层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
“我们这边主要看常见病。”朱治强说,村卫生室条件简陋,他可以应付普通的感冒头疼、高血压,但碰上复杂病例往往束手无策,以前都是建议村民医院看病。
朱治强说,之前他就遇到过一个支气管炎病例,初步看以为是感冒,但病人咳嗽起来很严重,症状像是肺炎。于是,医院。
“当时就由我们这边进行听诊,然后把症状情况反馈给远程诊疗的医生,医生通过网络摄像头询问病人,再结合我们的听诊结果作诊断。”朱治强说,他检查发现病人的淋巴结无肿大,但肺部听诊有湿性锣音,医院的值班医生禤秀梅结合病人的既往病史,初步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为病人开具处方,并提醒服药3天未医院进行相关检查。
“为了让远程诊疗系统充分发挥作用,提高贫困村贫困户患病群众医疗就诊服务能力,医院将远程医疗设备安装在院值班医生办公室,由值班医生24小时进行管理监控,根据乡村两级患病群众的需求呼叫对应的专家及时进行会诊。”盐田区挂职干部、乐业县副县长陈晓平介绍说。
自去年开通远程诊疗系统以来,乐业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24个村卫生室等35个远程医疗点,推动医疗资源打破空间限制,患病群众可以足不出村就享受到县级医疗服务水平。
教有所学、病有所医的美好愿景已照进现实。盐田把保障性扶贫作为做大底线民生,坚持人民至上,全力筑牢底线,补齐短板,护航群众奔向美好新生活。
长效机制
一村一品稳成果
风景如画的东江河畔的黄田村,黄田米酒闻名遐迩。
如何让特产助力解决村里脱贫攻坚问题?黄田村驻村第一书记巩玉强下了一番功夫。“我们联系帮扶单位先后投入50万元与金黄田酒业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一村一品’——黄田米酒、客家黄酒。通过村企合作,每年可给村里带来4万元固定分红,同时解决20名贫困户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贫困户带来了长效、稳定的收益。”巩玉强说。
打好脱贫攻坚战,重在精准。近年来,驻村扶贫工作组采取“靶向疗法”因户施策,清扫贫困“死角”,推出村民“点单”、照单“上菜”、“一对一”服务等脱贫攻坚黄田“模式”,精准脱贫“拔穷根”。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
近年来,在东源、乐业、凌云等地区,盐田选派了优秀干部长期驻县、驻村,与各级扶贫干部一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根据资源特色、致贫差异等条件,因地制宜,对不同贫困村实施不同的帮扶策略。利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成果,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并结合该户特长、优势,安排帮扶资金,扶持他们发展种植、养殖、经营店铺等,并加强培训,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不断提升贫困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盐田看来,扶贫的关键在持久,扶上马不够,还得看着马儿稳稳向前走。“即便有一天我们撤出了,这些产业项目也可以持续运转创造收益,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盐田对口帮扶河源东源指挥部总指挥王卓勇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盐田结对帮扶、对口扶贫协作地区正把脱贫作为奔向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为实现乡村振兴接续奋斗,努力让基层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数读
●河源市东源县
年底,经广东省河源市扶贫工作考核,东源县2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脱贫率达到%。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贫困人口全部达到“八有”脱贫标准。
在产业共建方面,盐田区累计投入园区建设帮扶资金2.3亿元,已建成盐田(东源)产业转移工业园9.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家,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新电子、新材料产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式发展。
●百色市乐业县
截至9月,全县累计实现48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8%。
●百色市凌云县
累计实现49个贫困村、4.75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1.9%降至1.6%。凌云县在年底已实现脱贫摘帽,并于今年5月9日宣布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撰文:张秀娟
编辑统筹:甘韵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