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平州志卷之九艺文4,宋故丞相文信公

北京最好湿疹医院 http://m.39.net/pf/a_9150611.html

在连平县三角镇的向阳村,有宋朝丞相文天祥的长女文定、幼女文寿的合葬墓(也叫文天祥二女墓、仙女墓、双正墓)。该墓始葬于南宋末年,历经明、清及现代多次重修,墓堂左侧有明朝正德丙子年(年)重修此墓时立的两通碑刻——广东按察司佥事、江阴进士黄昭写的《文山二女墓记》,河源知县、莆田举人郑敬道撰的《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由此可知文天祥的女儿为何会埋在连平。这两篇碑记已收录在雍正版《连平州志》第九卷的艺文里,最后附录晋江黄志正的《祭文烈女双正墓文》。

文天祥二女墓(仙女墓,即双正墓),位于连平三角镇向阳村

仙女墓堂前还竖有《奉宪示禁》碑、《奉宪革弊免役碑》及清康熙三十七年(年)、道光五年(年)、道光十年(年)维修此墓及当地乡绅谢宜申倡捐重修此墓时所立的碑记共十余块,皆保存完好。墓左侧10米处山边有座用长2米、宽0.7米的石条搭成的“仙女桥”。桥侧有一口古井,当地人称为“烈女井”。墓左侧30米处建有一间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的“双烈庙”(亦称“仙娘庙”)。墓体近年经过文氏后裔及当地村民捐资多次维修,原墓状况已被改变。古井及小桥仍在,双烈庙亦经维修,香火鼎盛。此墓于年被公布为连平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列为河源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山二女墓记》(作者:按察司佥事江阴黄昭[进士]于正德丙子秋,《连平州志》和《河源县志·记(卷十四)》所载与原碑略有差别,此文以原碑为准,下同)   赵宋籙讫时,则有信国文文山公力图恢复,百折不挠。易世以来爱慕钦崇,遘其遗迹护而彰之,斯人心之公也。按景炎元年(年)十月公帅师至汀州,十一月宋帝至潮州。明年(年)正月帝在惠州甲子门,公奔漳州。是岁八月,李恒追公及于赣之空阬,公之夫人与二子、二女皆被执,公与一子奔循州,而家人送于燕,史之所载如此。

今河源有三角村,村有荒冢,冢外有桥曰“仙女桥”,乡进士谢宜申别业在其侧。进士常闻其祖(传以)为墓,乡人知二女之葬,桥亦因以名也。乃复考诸文山诗史云:“丙子(年),定娘、寿娘以病死于河源之三角”,有《集社诗两韵》以哀之,乃知二女之卒盖在是年之冬,而其后被执没于燕者又二女也。于是益信其墓为文女死义之所,稍为除治亦有言以志之矣。

《钦定四库全书·文信国集杜诗》,文天祥于年前后作于元大都监狱

正德乙亥(年),予行部至惠,进士具墓事颠末。因邑令郑敬道请记于隧以示来者,因令之勤加以封植,而书归俾以刻之。

夫人生两间,守身治事其为道,必有至焉者矣。为臣而忠,为子而孝;忠以徇国,孝以从父。死而后已,此事之至者也。为家者以前烈声迹相及,罄吾力以扶卫显暴之;为吏者以表忠孝、劝众庶、成人美为务,亦事之至者也。故凡举其至者而为之,则虽亿兆人之众、千百世之远,无不同者。

兹墓之重于人而不没也审矣,然道之在人,易地皆然。是时也,使文公为子则亦从父之孝,使二女为臣则亦徇国之忠也。令吾人为家与吏当若是,使为臣也不若是,忠为子也不若是,孝可乎哉?此予与进士、与凡吏士民庶之所当鉴而勉焉者也,于乎使皆能鉴而勉焉,以若是也谓非文公父子之所感发兴起乎哉。于乎文公父子亦不幸罹变,然尔其幸而处常于善俗,抑必有可观者矣。吾人独不乐遇其常而故为是奇变乎哉,亦曰道之在人,易地皆然也!

正德丙子(年)重阳日,赐进士出身、广东按察司佥事江阴黄昭记,知县莆田郑敬道立石,训导龙溪徐殷服书

黄昭《文山二女墓记》

照牛排考古注:文天祥(-年),字宋瑞,号文山,封信国公,谥号忠烈,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宋德祐元年(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在江西赣州招募士卒起兵抗元。次年(年)即率兵至汀州、漳州、循州(今福建、广东一带),坚持抗元,收复州、县多处。后其长女文定、幼女文寿欲投奔其父,在途经三角村时病卒(一说投奔其父好友谢叠山时被元兵追杀,后双双投井而亡。另一说定娘寿娘两姊妹在墓旁的凌角湖采摘凌角,听闻父亲在北京慷慨就义后,双双跳凌湖自尽身亡。当地村民将二女捞起并从身上搜出文天祥家书一封,始知死者为文天祥的之女。村民有感于文天祥抗元之举,遂将二女就地安葬)。墓记及墓铭刻记了文天祥散家集勇,与张世杰、陆秀夫等英勇抗元,其二女在流离失所之际病卒于此,以及河源知县郑敬道、乡绅谢宜申等为表彰文天祥一家死不负国之义举,修葺坟墓、刻碑立铭等事。

《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作者:郑敬道[举人])

乡进士、文林郎、知河源县事、莆田耐轩郑敬道自脩譔文   乡进士、邑人、丰江谢宜申良翰篆额书丹   郑子承乏河源既数月,幽探古躅,乡进士谢君良翰为言:“宋丞相文信公二女墓,在忠信都之三角村仙女桥侧”,盖良翰家世别墅在是,其祖父小山辈往来久且熟得信传于故老之口。

按公《集杜诗·二女(第一百五十)》章云:“丙子,定娘、寿娘以病死于河源之三角。”母章(第一百四十一)云:“大夫人自虏难后,弟壁奉侍赴惠州,弟璋从焉,已而之广、之循、之梅,余来梅(州),母子兄弟始相见”。又按《续通鉴纲目》,宋丙子景炎元年(年)“冬拾月,文天祥帅师次于汀州”。用是观之,当元兵入闽广时,惠(州)、循(州)、梅(州)则公母、弟寓焉,汀则公师临焉。河源为惠属,与循、梅、汀接壤。

二女之死,岂公次汀日,奔侍父养而道经于此耶?抑公勅君所携而于寓于此耶?墓在邑境,有足徵矣。呜呼文山!当宋社既屋之秋,死不负于国,二女当兵燹流离之际死不忝所生。父之名与天无极,女之名与父同芳,忠臣孝子,是大有关于名教者也。

乃修葺其墓而为之铭,铭曰:“宋景炎,岁丙子,帝播迁,国委靡。文丞相,冐艰虞,举义旗,奋忠谟。姝二女,讳定寿,流离中,骸骨瘦。河源境,三角乡,疾弗药,倏云亡。飘飘,一抔土,寄荒山,泣风雨。集杜诗,语非诬,仙女桥,名不孤。父死忠,子死孝,亿万年,扶名教”。

大明正德拾壹年(年)岁次丙子孟夏之吉镌,邑耆谢宜民董修

天启三年(年)癸亥,吉水李生文公为镌石碑曰:“宋丞相信国文公烈女定娘寿娘合墓”,未树。至崇正丁丑(年),新都方秉正始竖云:“双烈女碑”。吉水李公虽镌石而未之竖,余小子来尹河阳欲亲维风化建祠祀之,因凭弔其墓,舁石泉台以表幽正云。

郑敬道《宋故丞相文信公二女墓铭》

照牛排考古注:文天祥有3个老婆(欧阳氏、环娘之母颜氏、佛生之母黄氏)、2个儿子(道生、佛生)和6个女儿(定娘、柳娘、环娘、监娘、奉娘、寿娘)。长子道生不幸于十三岁时病逝于广东惠阳,次子佛生在空坑之役(年8月17日,江西兴国)后与其生母黄氏、欧阳氏、柳娘、环娘及其生母颜氏“并陷失寻,闻自隆兴北行,惟佛生已死”。长女定娘和六女寿娘欲投奔其父,在途经三角时病卒,文定死时或为十一岁,文寿或为八九岁。次女柳娘和三女环娘于空坑之役被元兵俘获后作为公主婢女随嫁甘肃,四女监娘和五女奉娘同死在潮阳之败(年十二月,广东海丰县北五坡岭)乱兵中。照牛排考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