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种时节,走进龙川县麻布岗镇大长沙村船坑小组,高低起伏的稻田,绿油油一片,清澈的溪水顺着新修的水泥渠潺潺流入稻田,滋润着禾苗茁壮成长。而时光回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睡多年的撂荒地,田间杂草丛生,土渠淤泥堆积,旱不能灌,涝不能排。
船坑村的变化源于年度龙川县高效节水项目的成功落地,也是河源市高标准农田项目成效的一个缩影。
龙川县麻布岗镇大长沙村船坑小组撂荒耕地变希望田野
近年来,作为典型丘陵山区的河源市,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尽快落地见实效,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河源市坚持以高标准农田项目为抓手,大兴农田水利,广建机耕道路,发展高效节水项目,成功将一批“望天田”、“撂荒田”打造成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并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高质量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应。
也因此,在-年的广东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中,河源市连续两年获得省农业农村厅的通报表扬。
破解灌溉难题,撂荒耕地变“希望的田野”
“在麻布岗镇,不只是船坑小组,全镇几乎所有的村,都因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而盘活了土地资源。”龙川县麻布岗镇政府副书记杨燕君说,目前全镇2万多亩耕地,约90%已建成或在建高标准农田。
麻布岗镇是龙川县一个相对偏远的丘陵山区,地势起伏较大,“巴掌田”、“山腰田”、“鸡窝地”等各类碎片化农田很多,不仅耕作极其费力,更头疼的是水源供应不足。随着村里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上了年纪的留守老人又无力继续耕种,村里那些耕作条件不好的农田就逐渐被撂荒。
而如今随着高标准农田项目在当地的持续推进,麻布岗镇的农田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以大长沙村和向前村为例,记者在现场看到,借助年度的龙川县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项目,当地新建水陂17座、新修高效节水灌溉干管7条多米、新建灌排34条多米等,让大长沙村和向前村的多亩耕地已形成高效节水灌排网络体系。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破解农业用水难题
“这个高效节水项目是去年6月建成的,当年很多村民就将单季稻改为双季稻,新增了多亩晚稻耕作面积。”杨燕君介绍,因水利灌排改善后,今年效果则进一步凸显,船坑、寨顶背,向前村船塘、猫头岭等多个生产小组的撂荒耕地,今年重新种上了水稻、花生,又新增种植面积多亩以上。
“解决了灌溉难题,我们种稻就有了底气。”大长沙村船坑小组村民王受惠直言,过去村耕作这些田地,为了引水,需要耗费极大的体力和精力,而身体不方便的他,只能放弃,而今政府帮村民把水引到田头后,村民们不再有后顾之忧,于是纷纷复耕撂荒地。
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灌溉系统
“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所在。因此,在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时,我们把解决农田水利供应问题列为首要目标。”河源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具发增介绍,为此,项目设计规划时,他们针对不同地区生产实际,从水源源头做起,建设水陂、发展高效节水项目,以高质量、高标准解决实际问题,让次田好田,荒地变希望的田野。
促进土地流转助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
东源县柳城镇地处河源市东北部、东江中上游,这里平川沃野,依山傍水,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据介绍,过去十数年,这里由于人均耕地少,平整连片的耕地被切割成一片片小豆腐块,加上田埂也是弯曲狭小的泥巴路,很难机械耕作,水稻种植效益也不高,外出务工村民留下的土地没法流转,从而让一些良田变荒地。
东源县柳城镇下坝村万亩智能化粮食生产基地
但今年夏收时节,记者走进河源市东源县柳城镇的下坝村,万亩稻田金黄一片,田间宽阔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宛若棋盘,低垂的谷穗散发出阵阵清香,数台收割机正在田间轰鸣作业,装载谷子的拖拉机在机耕路上穿梭,一幅现代化稻田美景尽收眼底。
“这个变化源于去年我们这里建成了高标准农田,弯曲泥埂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机耕路,土渠也变身三面光水渠,生产条件大幅改善。”柳城镇下坝村委会书记杨武直言,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经过高标准农田项目改造后的柳城镇,很快吸引了两家现代农业生产企业——广东融合生态农业集团和广东万绿湖农业投资公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