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梁捕鱼技传500年广州日报

肖屋村村民用“鱼梁”捕鱼。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黄志青、余汉雄、麦少凡、谢鑫

河源市连平县田源镇肖屋村有一种名叫“鱼梁”的古老而传统的捕鱼方式,迄今仍发挥着它的作用,当地村民称,“鱼梁”这种捕鱼方式代代相传,至今已延续了多年。昨日,记者专访了肖屋村村民、“鱼梁”捕鱼技术第十九代传人肖草,听其讲述深藏山村的“鱼梁”故事。

历史:拦河捕捞一天捕鱼万斤

现年45岁的肖草告诉记者,其先祖于明朝天顺年间迁居田源镇肖屋村后,世代以“鱼梁”捕鱼为生,“鱼梁”捕鱼至少有多年的历史了。肖草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鱼梁”捕鱼技术,如今也已有30多年的“鱼梁”捕鱼经验了。

“‘鱼梁’的选址一定要在滩的中间,不能在滩头也不能在滩尾,这样才能借助水的冲击力,将河鱼自然引入‘鱼梁’。”肖草说,“鱼梁”的结构较为复杂,它的选址要结合水文学和建筑学等多种学问,制作“鱼梁”的材料主要以竹子、藤、石头及木桩为主,先做成一个长形或U形、可漏水的竹排,然后将竹排迎着水流湍急的方向,设置成前低后高、前宽后窄,其中后端距河床约2米高,前端1米高,将“鱼梁”形成约1米的落差,前端以一根大木沉入河床,上部用竹编拦截,两边垒石为“墙”进行截堵,肖草称,“鱼梁”两边用藤条织的筐装石头并用木桩以固定竹排,竹排前方两侧,各留两个大孔,当鱼逆流而上的时候,遇到阻挡即会沿所留的两侧两个大孔游入,遇前方急流被冲到缓缓上升的竹排“斜坡”上,水往下漏,鱼就留在竹排上了,肖草告诉记者,当鱼被水冲击到竹排上方的时候,鱼就无处可逃,村民就可以守梁待鱼了。

“捕鱼数量最多的一天有1万多斤”,谈起往年的捕鱼历史,肖草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渔业最鼎盛时期有五六座“鱼梁”,村民在旺季捕鱼期,每家每户轮流日夜派人守着“鱼梁”,鱼多的时候一箩筐一箩筐地从“鱼梁”捞上来。20年前,村民曾经捕到最重的一条鳡鱼有多斤,蹦跳的鳡鱼差点将“鱼梁”压垮。肖草称,“鱼梁”捕鱼的旺季一般在每年的5月到7月之间,有时在汛期,“鱼梁”还能“意外”捕获到从山洪中冲下来的山猪、黄猄等活生生的动物。

现状:

鱼量减少轮流合伙经营

“由于上游新建了拦河水电站,加上电鱼、毒鱼泛滥等原因,近年来,生态环境有些恶化,河里的鱼已逐年减少。”肖草称,如今,“鱼梁”在肖屋村仅剩下两座。

“每年也就汛期几个月适合捕鱼,收成好不好还要看河里的水位情况”,肖草说,考虑到成本因素,他现在与6名村民合伙搞一条“鱼梁”,因为做一座“鱼梁”和购置机动船只等费用需要投入20万元左右,为减少投入成本损失,合伙人口头约定,“鱼梁”建成后,在捕鱼旺季,每个合伙人按入股股份轮流着一人收一天鱼,大家搭个小帐篷在“鱼梁”上24小时坚持值守,轮流上阵。肖草说,合伙人如今使用“鱼梁”捕鱼,只能靠天时、地利和运气了。

“一座‘鱼梁’建好后只能用两三年,以后还得重建,现在鱼量锐减后,每天捕鱼的重量最多不足斤”,肖草说,虽然村里很多人都懂得“鱼梁”捕鱼,但由于筹建成本高,现在鱼量大减,捕鱼赚不了大钱,所以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去了,大家都不愿意干这行业,如今搞“鱼梁”捕鱼的都是村里上了四五十岁年纪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了。

未来:

申报非遗打造旅游景点

随着时代变迁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当地群众和网友对于肖屋村“鱼梁”的捕鱼方式是否环保,是否大小通吃而提出质疑。肖草称,“鱼梁”捕鱼并非完全截流,而是取河道的其中一段,鱼类溯流渠道仍通畅,加上竹编疏网格,小鱼虾不会被冲上“鱼梁”,可保证小鱼虾的生存。

“鱼梁”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其技术传承在当地如今面临失传。为了让现存的“鱼梁”技术及本地的传统文化能够重新焕发光彩,肖草和当地村干部眼下正在想方设法,希望通过挖掘肖屋“鱼梁”文化,结合本村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助力乡村振兴。

肖屋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肖锦奎称,该村目前正在准备上报当地政府,计划今后将肖屋“鱼梁”捕鱼技术逐级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非遗的视角给予现存的“鱼梁”及制造技术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打造肖屋“鱼梁”文化,结合当地“戈罗耸翠”连平老八景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及当地丰富的水果、淡水鱼产品资源,逐步将肖屋村“鱼梁”打造成旅游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