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得大病,全家受拖累。”对贫困户而言,疾病直接影响着他们脱贫的步伐。医疗保障是扶贫“两不愁三保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市强化措施,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分工,稳步推进落实,健康扶贫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贫困人口
住院先诊疗后付费
我市定点医疗机构加强与扶贫、民政、人社等部门系统对接和信息交换,实现贫困人口信息互通共享。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定点医疗机构设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一站式”信息交换和即时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自负医疗费用。
同时,我市还进一步核准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家庭数及患病人员情况,对患有大病和慢性病的贫困人口进行筛查、确诊,分类组织专项救助,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制定诊疗方案,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全市患有残疾或者重大疾病的贫困户,基本都能接受治疗或已康复。
加强公共卫生
打牢贫困人口健康基石
在健康扶贫工作中,我市注重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体系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为签约的重点人群建立规范化、个性化的健康档案,提供有针对性、防治结合、持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持续推进贫困村健康管理计划,实施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筛查、出生缺陷干预等项目。
同时,我市还注重广泛宣传居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意识,使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对贫困人群患病原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使贫困群众不得病、少得病。
医疗资源下沉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我市投资34亿元,自年始,利用三年时间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东源县船塘中心卫生院、龙川县麻布岗中心卫生院、紫金蓝塘中心卫生院先后升级医院,升级改造16医院,对不符合标准化要求的37家乡镇卫生院进行标准化建设,新建设5个县级急救中心,对间村卫生站进行规范化建设。
硬件更硬,软件变强。我市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培养力度,逐步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的比例,使贫困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疾病在基层得到有效治疗。截至年底,我市已培养名全科医生,提前完成了年万名常住人口拥有3名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也达到了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名以上合格的全科医生的目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